如何让心灵的成长有迹可循?如何将专业特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武汉科技大学理学院探索出一条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新路径。学院充分发挥自身基础学科优势,创新构建“微分心绪,积分成长”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帮助学生积累正能量、向阳促成长。
“微分”心绪:让情绪得以疏导
“就像数学中的微分运算,心理辅导也需要‘抽丝剥茧’。”学院心理工作站指导教师李梦洁介绍。学院构建“学院—班级—宿舍”三级心理工作机制,形成了点面结合的心理健康支持网络;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备课组,培养授课教师5名,依托课程建设实现学院团体心理辅导的全覆盖,有效提升学生群体识别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

学院依托“孤独不在”重点培育项目,持续深化心理辅导工作。精心打造的“心桥相连”系列讲座,先后推出《沟通的艺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情绪管理与人际关系》等专题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调适技巧。此外,学院定期举办“心声交汇”主题交流活动,如“心灵相遇,友谊同行——人际关系提升小组交流会”“心灵对话,情感共鸣——人际关系提升主题沙龙”等,为学生搭建深度交流平台。
在实践层面,学院开展“缘来是你”心理素质拓展活动。一年来,先后组织了“探索新奇植物”“植物拓染”“把春天画在风筝上”等二十余场特色活动,参与学生达1200余人次。针对大学生不同类型群体,学院通过“温暖相伴”团体辅导计划设置了多个探索主题,包括“沟通零距离”人际交往技巧训练、“发现独特的我”自我认知与接纳、“我们都是一家人”团队凝聚力建设等多项内容,结合互动体验帮助学生在心灵互助中实现自我成长。
“这些活动就像数学中的微分运算,帮助我们一点一点地剖析和化解心理困扰。”参与活动的学院2024级学生姜桐雨表示,“每次参与都能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情绪状态。”

“积分”成长:让能量持续汇聚
如果说‘微分’是精准拆解,那么‘积分’便是持续赋能。通过整合各类资源,学院构建起“成长积分”体系,通过多元平台搭建和持续资源整合,助力学生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心理建设。
在心理情景剧竞赛中,学院原创剧目《破茧》凭借细腻的情感刻画和专业的心理获得佳绩,得到学校师生的高度认可。该剧讲述了一名数学系学生突破心理困境、实现自我超越的成长故事。在“生涯启航·大学通关”微短剧剧本创作大赛中,学院选送作品《启航》获得重要奖项,展现了专业特色与心理教育的深度融合。
学院打造的“理院树洞”倾诉平台已成为学生情感表达的重要窗口。运行半年来,平台累计收到匿名留言337条,其中89%的留言者表示“压力得到有效释放”。平台设置的“成长回音”功能,老师们通过互联网与“陌生”的熟悉人建立一条暖心通道,让同学们时刻可以找到放心,得到帮助。“有些话不方便对身边人说,但在这里可以畅所欲言,老师们总会向朋友一样给我非常中肯的建议。”一位匿名学生在反馈中写道。
设置在学生一站式社区的“心灵留言板”同样备受青睐,从“给自己的三句话”到“闪闪发光的自己”,累计收集留言512条。“就像解一道积分题,每个微小进步都在累积最终答案。”学院心理工作站学生负责人刘文强介绍,学院将定期收集这些留言,成为记录学生心理变化的珍贵档案。

“公式”育人:让成长有迹可循
“微分心绪”是方法,“积分成长”是目标。通过团体辅导记录与个人成长轨迹相互结合印证,有点到面辐射,由面到点追踪,学院正致力于探索一条具有理科特色的心理育人创新公式。如今,“心灵微积分”不仅成为学生自我调节的有效工具箱,更在持续积累的“心理积分”中见证着每一位学子的青春蜕变。正如一名毕业生在留言中写道:“在这里,每份情绪都被认真运算,每份努力都被仔细积分,最终汇聚成向阳生长的力量。”

展望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这一特色育人模式,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精准干预,发挥学院自身学科特色,让心理成长变得可感知、可测量、可积累,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应对成长中的心理困扰。在“微分”环节精准发现问题、剖析症结,在“积分”阶段持续赋能、助力成长,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专业特色的心理育人体系中,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构建独属于自己的成长方程。(来源:武汉科技大学理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