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海螺筑梦队”赴海螺集团开展社会实践

09月01日

在芜湖海螺集团白马山水泥厂,一条全自动化的水泥智能制造生产线正平稳运转:机械臂精准操控,无人巡检车穿梭其间,中央控制大厅的屏幕上实时跳动着生产、能耗与排放数据——这里是“绿色制造”与“智能制造”交融的现场,也是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海螺筑梦团”暑期实践团深入行业一线、探寻转型路径的起点。

8月18日至25日,实践团以“双碳背景下水泥产业绿色转型”为主题,走进海螺集团开展为期八天的沉浸式实践。通过分组调研,团队从绿色生产、智能制造和职业规划三大维度,全面解码一家传统制造企业如何在国家“双碳”战略指引下走向高端化、智能化与绿色化。

绿色制造:从“碳排放大户”到“环保标兵”

绿色生产组以“产业减排与循环利用”为主线,聚焦海螺在环保领域的创新实践。队员们不仅参加了两场专业讲座,实地考察固废处理生产线和余热发电系统,还走进国内领先的二氧化碳捕集纯化示范项目基地。

企业技术人员介绍,通过新型脱硝脱硫、余热回收与二氧化碳捕集等技术,该厂年碳排放量较传统模式降低超30%。“碳捕集之后还可用于农业增值、工业再利用,真正实现‘变废为宝’。”组员们一边记录数据,一边围绕能耗与成本优化展开讨论,梳理出从原料到成品的全流程减碳路径。

智能制造:“机器代人”重塑水泥生产

智能制造组聚焦“工业4.0在水泥行业的实践”,深入中控室、无人作业区和智慧工厂,体验技术如何提升质效。在辊压机作业区和全自动装车房,队员们目睹了系统根据实时数据自动调整生产方案;在中央控制室,了解了以“自动化、可视化、智慧化”为目标的“五化”管理系统。

智能质量控制环节尤其令队员们印象深刻:依托自研检测设备,水泥关键指标检测时间从半天缩短至15分钟,准确率提升至99.9%。智能中心吴启主任在座谈中透露,集团加大推进智能化改造投入,“从‘人控’到‘数控’,正是传统制造业走向高端的必由之路。”

生涯规划:在产业变革中定位职业未来

生涯规划组致力于搭建“学生—企业”之间认知的桥梁。团队提前在学院内征集了187份问卷,发现不少学生对建材行业存在认知滞后——仍停留在“传统、高耗能”印象,而对绿色与智能转型了解有限。

基于这些问题,小组访谈了产研院人事经理李勇。他指出,企业急需材料研发、碳管理、智能控制等复合型人才,“除了专业知识,更看重学习能力、实践经验和创新思维。”企业建议学生多参与校企合作、实习实践,积极关注行业前沿。

8月24日,实践团以分组汇报的形式总结了调研成果,获得企业与校方的高度认可。队员王任民表示:“这次交流极大拓展了对职业可能性的理解,明确了学习方向与发展路径。”队员曾芷彦说:“八天之中,我们不仅收集到一手资料、深化了对‘双碳’与智能制造的理解,也重新认识了材料专业的应用前景与自身职业规划。”

黄天佑老师表示:“衷心感谢海螺集团对实践全程的大力支持与周到安排,也让同学们真正走进了产业一线;同时,也要充分肯定队员们这八天来的全心投入和辛勤付出,大家在实践中展现了卓越的学习力和探索精神。”

本次“海螺筑梦队”社会实践是依托武汉理工大学“大思政”实践育人基地和学院产学研合作平台的深入探索型项目。本次社会实践不仅是深化校企协同育人的重要举措,也是学院推动卓越工程师培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关键一环。未来,学校和学院将积极推动项目从短期调研向长期跟踪与合作升级,引导学生在真实产业环境中锻炼创新能力与实践技能,努力培养兼具工程素养和探索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科技自立自强和新质生产力提升持续注入青春力量。(通讯员 黄天佑 吴沂欣 朱鹏萱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