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8月20日-27日,云南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科技铸魂,纳米赋能”社会实践团赴普洱、西双版纳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以非遗作纸、科技为笔、文化赋墨,在民族地区发展的画卷上书写崭新篇章。


团队还来到西盟佤味传承食品有限公司,在参观佤味牛皮制作工艺的过程中,了解到佤味牛皮因与呸菜根同存保质期极短,并提出“分区包装”和“纳米杀菌材料改进包装”等创新想法,为佤味食品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在普洱咖啡种植基地,傣族、拉祜族咖农手把手教队员栽培技巧。“刨土要深,放苗要正,这是我们祖辈传下来的规矩。”拉祜族咖农扎体一边示范一边讲解。队员们参与到咖啡的种植中,汗流浃背却热情高涨。在体验咖啡种植的过程中,团队成员讨论未来将纳米科技赋能智慧咖啡种植,将来能够为咖啡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西双版纳景洪市植物印染傣布技艺传习所,团队开展植物热转印实践,并联想到运用新型固色纳米材料助力植物染料颜色的稳定持久性,以提升植物染色的耐光性与耐洗性,为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科技支持。

团队先后前往景洪市曼峦典村、西盟佤族自治县永俄寨文旅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东回镇班利村对傣族织锦、佤族织锦、拉祜族织锦进行走访调研。团队成员了解到,这些手工织锦虽承载着千年文化基因,却普遍面临褪色难题。团队成员思考到可以运用纳米涂层技术助力织锦颜色的稳定性,以科技为翼,助力非遗技艺永续传承与创新发展。

引领国门学子一起揭秘身边的纳米世界
万艳芬教授带领团队分别在澜沧一中和西盟一中开展纳米科普讲座,结合生活实例和前沿案例解读纳米技术,同时团队成员演示了《导电凝胶》、《盐水发电》等实验,激发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向往。

团队用梦想记录册记录下学生们与科技世界初遇的瞬间,并鼓励他们用科技改变生活,为民族地区未来的科技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
团队赴思茅革命烈士陵园,在万艳芬教授带领下,缅怀汉、傣、彝等多民族先烈。“抗日战争时期,各民族先烈并肩作战,用生命守护家园。”万教授的讲解让队员们深受触动。全体成员肃立默哀,共同宣誓“传红色基因,誓科技报国”,将民族团结的红色记忆融入非遗传承使命。

此次实践活动,云大学子以科技为纽带,将民族地区的产业振兴、文化传承、教育发展紧密联结,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注入青春动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当科技之光点亮边陲大地,当非遗之韵跨越时空交融,一个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正以创新之姿昂首迈向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