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师生走进湖北安陆乡镇解码乡村振兴

07月14日

近日,武汉理工大学“数字兴农·智启安陆”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湖北安陆各乡镇,在智慧农业的田间地头、数字治理的社区角落、红色文化的历史现场、产业融合的实践一线,上了四堂生动的 “实践课”,在观察与互动中解码乡村发展的内在逻辑,成为大学生解码乡村振兴的生动教材。

智慧农业课:在李店镇触摸农业现代化的 “技术脉搏”

7月8日—9日,实践队在中化农业基地、晨风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同兴村鹏兴农机专业合作社,近距离感受智慧农业的发展活力,开启了对智慧农业的深度探寻。中化农业的智能监测中心里,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土壤墒情、作物长势、气象数据,工作人员轻点手机,就能精准下达灌溉、施肥指令,无人机在田间上空盘旋作业,均匀喷洒着农药,昔日“看天吃饭”的农田,如今成了可感知、可调控的“数字农场”。

在李店镇晨风农机和巡店镇同兴村鹏兴农机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通过系统调度农机,实现了跨区域作业的高效协同。各类农业机械102台套,包括收割机、插秧机、拖拉机等,提供农业生产的全链条服务,包括机耕、机种、机收、植保、烘干等,服务面积超过5万亩,托管土地面积达到5048亩。合作社正积极探索智慧农业技术的应用,如无人机植保、智能灌溉和数字化田间管理,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李店镇触摸农业现代化的 “技术脉搏”

“一台智能插秧机能抵20个人工,误差不超过3厘米!”7月8日下午,李店镇晨风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厂房里,一台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插秧机,向实践队员们演示现代农业的“黑科技”。在这里,100余台套农业机械组成的“智慧军团”,正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耕方式成为历史。

7月11日,实践队在赵家棚参观蓝莓园时,又见识了智慧农业的另一番模样:通过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蓝莓生长所需的水分、养分被精准控制,园内的环境监测设备实时记录温度、湿度,为蓝莓高品质种植提供数据支撑。从无人机植保到智能灌溉,从农机电商平台到特色作物数字化管理,队员们深刻感受到:智慧农业不是单一的“机器换人”,而是涵盖装备智能化、管理数字化、服务在线化的多元体系,它让农业生产更精准、更高效,也让农民的劳作更有底气。

数字治理课:在棠棣社区感受科技服务民生的 “温度”

“点开这个‘数字翼农’小程序,在深圳打工也能看到家里的稻子黄了没!”7月9日下午,实践队来到棠棣镇棠棣社区,这里的“数字翼龙”掌上平台和智能养老服务,让队员们对“数字治理”有了全新认识。社区工作人员打开动态管理数据库,300余户居民、1000余名居民的基础信息,以及耕地、林地等资源数据清晰呈现,精确到每一户、每一亩。“在外务工的居民通过小程序,就能看到社区的‘三务公开’信息,还能通过5G慢直播看家乡变化。”社区干部介绍说,平台运行以来,成为连接城乡的“数字纽带”。带队老师杨爱民指出,棠棣社区的实践证明,数字治理的核心不是炫技,而是用技术破解“留守老人办事难”“在外游子知情难”等民生痛点,让科技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

在棠棣社区感受科技服务民生的 “温度”

杨爱民老师为40余名镇村干部带来一场人工智能科普讲座,为当地“数字乡村”建设注入新动力。此次讲座聚焦实用技术,介绍了DeepSeek、豆包等多款AI工具的使用方法,帮助棠棣镇干部初步认知前沿技术;现场演示AI生成宣传视频,播放的“李白在安陆”AI视频展现了AI在文化传播领域的价值。同时,针对高发诈骗案件,增设AI反诈宣传内容制作演示,展示如何高效生成反诈素材,呈现AI技术的便捷高效。互动环节中,杨教授解答了镇干部关于AI处理涉密信息等问题并提供建议。

“科技是手段,服务人才是目的。”队员们在记录中写道,棠棣社区的实践证明,数字治理的“密码”,藏在对群众需求的精准回应里。

红色文化课:在革命旧址探寻乡村振兴的 “精神根基”

“这棵老银杏树下,曾召开过决定鄂豫边区抗战走向的重要会议。”7月10日,实践队在王义贞镇参观了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和新四军医院旧址;7月11日上午,又来到赵家棚抗日烈士陵园、赵家棚革命烈士纪念馆。在泛黄的史料、斑驳的武器、简陋的战地医院旧址前,讲解员讲述着李先念等革命先辈在安陆创建抗日根据地的故事 ——700 余名烈士用生命守护的土地,如今正焕发着新的生机。

在革命旧址探寻乡村振兴的 “精神根基”

“当年李先念等革命先辈在这里依靠群众开创根据地,今天我们搞乡村振兴,同样要依靠群众、为了群众。”在毗邻烈士陵园的蓝莓小镇,正把新时代的奋斗精神弘扬和传承,革命烈士纪念馆与万亩蓝莓园交相辉映,成为红色精神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

从革命先辈“扎根群众”的奋斗历程,到如今乡村振兴“依靠群众”的实践路径,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红色文化不仅是历史记忆,更是激励乡村发展的精神动力。

产业实践课:在各村田间地头解锁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从巡店镇的科技大棚到王义贞镇的智慧农业基地,从李白村的智能旅游到赵棚镇的电商带货,实践队在各村的调研中,找到了共同富裕的“接地气”答案。

在午后钱冲村的田埂上,实践队员们通过问卷和访谈,记录下农户、合作社对数字化的真实需求;在同兴村的智慧农业大棚,村民们用操作手册学习物联网设备;王义贞镇朱桥村的牡丹园里,队员们结合当地5000亩牡丹种植资源,提出“赏花+深加工+电商”的产业升级建议;从朱桥村的牡丹园到李白村的民宿群,从巡店镇的科技大棚到赵棚镇的蓝莓电商直播间,“接地气”成为破解共同富裕密码的关键。

在各村田间地头解锁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安陆之行,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是一次从‘书本’到‘土地’的跨越。”实践队队长陈瑞佳在总结会上说,智慧农业课让大家看到技术与土地的多元融合,数字治理课让大家懂得科技服务民生的意义,红色文化课让大家找到精神传承的力量,产业实践课让大家明白发展要扎根群众——这四堂实践课,教会队员们:乡村不是抽象的研究对象,而是充满活力的实践场;青年学子的成长,不能只在教室和实验室,更要到基层一线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增长才干。

离开安陆时,队员们的行囊里装满了调研报告,更装着对“三农”的深刻理解。正如队员们在实践日志中共同写下的:“当我们的脚印与乡间小路重合,当我们的思考与农民的期盼同频,青春之花才能在田野上真正绽放。”此次实践活动,不仅为安陆“数智乡村”建设提供了大学生智慧,更让青年学子在读懂乡村的过程中,找到了自身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坐标。(通讯员 陈瑞佳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