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财经大学公管学院“长青照乡·颐路同行”实践团开展实践活动

07月09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近日,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青照乡·颐路同行”实践服务团深入百丈镇围绕乡村振兴与长期护理保险两大民生议题展开深度调研,探索“老有善养”的多元实践路径。

 

一、乡村善治:医养结合与文化赋能的百丈实践 

医养结合破解养老难题。百丈镇老龄化率超34%,实践团首站考察镇级“百岁幸福家”。该机构通过“托养+康复+文娱”多功能服务闭环,配备医护团队、适老化改造及个性化日志,覆盖6村形成养老服务网格。创新“中央厨房+助餐点+配送入户”模式,结合科技手段开发健康老年餐,联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八段锦直播、积分奖励等活动,激发老人参与热情。  

 

 

 

非遗竹刻助残共富。在溪口村,实践团对话竹刻非遗传承人方淼鑫。其创立的“点亮生命”公益组织通过“竹刻人生”项目培训残障人士,以“以刀代笔”绝技带动就业。百丈镇依托残疾人之家整合统战资源,形成“公益+文化+产业”的助残新模式。

 

 

 

村博IP激活文化基因。溪口村打造“一村八馆”博物馆集群,实践团走访玩竹博物馆、传梭博物馆与蔡志忠文化馆,从自然灵性、技艺传承到人文创作,探索“闲置农房变文化空间”的乡村振兴路径。

 

二、制度创新:长护险“杭州模式”的破壁探索 

多元筹资与有限承办。实践团赴医保局专题座谈,长护险覆盖1186万参保人,采用“政府补贴+医保统筹+个人缴费”机制(城乡居民个人缴30元/年,财政补60元)。独创“有限承办模式”:由保险公司执行医保部门规则,资金按区域分配,三年合同期实行年度考核,全流程依托数字化平台。  

 

 

 

青年智慧破解政策痛点。针对学生提出的“中度失能纳入”“评估标准差异”等问题,负责人回应“现阶段优先保障重度失能”。同学们建议构建“待遇清单分层管理”模型,设计“长护险科普盲盒”提升政策知晓度,助力打通民政、残联、医保三政策壁垒。

 

三、双向启示:系统思维与青春动能 

百丈镇以“医养结合+文化传承”构建全龄友好生态,长护险以科技赋能制度创新,二者共同彰显民生政策的系统性与人文性。实践团提出:乡村振兴需厚植本土文化优势,而长护险发展需强化多元协同,青年创造力将成为政策优化的“活性酶”。  

从乡村养老的“小切口”到长护险的“大民生”,实践团见证白丈镇在共同富裕道路上的创新实践。未来,团队将持续深化调研,为乡村振兴与民生保障注入青春智慧,让现代化成果惠及每一片乡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