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大彭南生主编《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出版 

03月31日

    3卷6册200万字,全景式记录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发展与演变。3月27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彭南生教授主编的《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由河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该书主编彭南生教授带领学术团队,以二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搜集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资料,历经十年打磨,撰成此书。 
      全书分3卷6册、200多万字,从1800年受外来资本主义影响的传统手工业到2000年入世前夜基本定型的新形态手工业,分为晚清、民国、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完整展现中国近现代手工业的历史变迁。重点论述传统手工业的近代转型问题、近代手工业的发展机制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手工业的演化问题、改革开放后中国手工业的再度发展问题等,构建手工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完整历史叙事和整体图景,进一步丰富、完善了中国手工业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主编彭南生,华中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博雅学者、二级教授。曾先后获2000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第六届、第九届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类)二等奖,郭沫若历史学奖三等奖,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高等教育类)等。学术代表作有《中间经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中国近代手工业(1840—1936)》《半工业化——近代中国乡村手工业的发展与社会变迁》等。 
     “坚持将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放到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广角镜下加以考察,明确提出并论证了‘手工业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彭南生认为,中国近代手工业是一种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中间经济”,此书回答了中国近代手工业经济为什么长期存在、近代手工业的地位及其作用等问题。在对近代乡村手工业的研究中,用“半工业化”描述近代手工业的发展进程。在近代手工业与民族机器工业的关系上,存在着结构性互补、关联性互补、水平性互补和劳动技术性互补,两者间的互补是近代手工业长期存在的重要因素之一,形成“互补论”。新中国手工业经济实现从“古代”形态到“现代性工业”的转变、改革开放新时期从整体上出现劳动密集型产业回归的“两次变轨”。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指出,《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的问世,具有重大的开拓性意义。它精准地填补了中国手工业领域学术出版工程的空白。手工业,作为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作为专业课题,并巧妙地作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抓手,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它能够深度挖掘民族历史文化底蕴,从而极大地增强民族自信心。在当下,主题出版概念已愈发深入人心。希望能够借助《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这样具有深厚学术功底与极高学术价值的出版精品,全面而生动地展现我国主题出版的多元面貌,不断丰富主题出版的内涵,持续扩大主题出版的阵容,全力深化主题出版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
彭南生  主编
河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

     《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的出版,标志着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研究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它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不仅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视角,也为政策制定者、产业从业者以及文化传承者提供了重要参考。通过对手工业演化历程的深入探讨,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过去,也能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