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动的杨柳,喷涌的清泉,大明湖畔,美丽的校园,你也走来,我也走来……
辽阔的海洋,旋转的蓝天,半岛银滩,美丽的校园,面朝大海,拥抱未来……
来到山东外事职业大学美丽的校园,激情奔放的校歌《我的大学,我的摇篮》在耳边回荡。采访中,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学生丰富的文化知识、严格的纪律观念、扎实的军事训练作风,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让国防义务成为学校领导自觉行动
在胶东特委诞生地历史陈列馆,感悟革命先辈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勇于献身的英雄精神;在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了解八路军战士舍生忘死、英勇无畏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2023年5月28日,在中国共产党山东外事职业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胜利闭幕后的第一天,学校新一届“两委”班子成员在党委书记徐东升的带领下,先后参观了胶东公学历史陈列馆、胶东特委诞生地历史陈列馆、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下石棚村等红色教育基地,并重温入党誓词,从红色资源中汲取奋进力量,不断激发领导干部参加国防教育的积极性,全面提升他们的国防意识和国防素养,让学习国防知识、履行国防义务成为自觉行动。

“领导干部担负关心支持国防建设的重要责任,是国防教育的重点对象,抓好领导干部的国防教育,就牵住了全民国防教育的‘牛鼻子’。”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李恒强告诉记者,随着这次换届,一些中青年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但部分人员存在国防知识储备不足、崇军尚武意识不强等问题。学校党委将这次红色之旅纳入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必修内容,就是要以上率下,在全校形成“大国防”的鲜明导向。李恒强介绍,为抓好国防教育工作,学校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任副组长,学校办公室、宣传部、学生处、保卫处等9个职能部门及各学院行政副院长为组员的国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党委领导、部门协同、学院主抓”的国防教育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和责任体系。
为加强学校国防教育工作发展,山东外事职业大学采取征兵工作站与学生工作处合署办公的形式,使得全体学生工作者全程参与国防教育,并加大对学生工作者的国防教育和军事技能培训力度,成立了军事教研室,配备专兼职军事教师,将军事理论课作为必修课程列入教学计划,注重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深度与广度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和爱国热情;扎实开展学生军训工作,重点突出战备基础、战术训练、刺杀操、战场救护等实战课目,军训期间组织学生观看《胶东育儿所》《马石山十勇士》《苦菜花开闪金光》等胶东红色文化教育视频,常态化组织每天以班级为单位跑操,全面培养学生爱国爱校、顽强拼搏、珍惜荣誉、争创一流的良好品质;积极组织“爱我国防”演讲比赛,广泛动员发动,激发大学生热爱国防、保卫国防的政治热情,近年来在威海市举行的“爱我国防”演讲比赛中,学校获得3次优秀组织奖、4次个人二等奖和3次个人三等奖的好成绩。
让驻地红色资源走进学生课堂
“胶东育儿所,那里有我童年时的乳娘,三百多位乳山的妇女,用她们的乳汁把我们1000多名革命后代喂养……”每逢节假日,山东外事职业大学情景剧《乳娘》表演团队以“线上+线下”的方式进入当地社区,赢得了观众的连连点赞。

据了解,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在课堂教育中植入胶东“红色基因”,充分挖掘胶东抗日红色资源。如以视频资料形式将中共胶东特委在文登县天福山举行抗日武装起义的英勇事迹融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以实地调研的教学形式体验胶东育儿所这一红色革命圣地,感受伟大母爱的红色精髓,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将郭永怀纪念馆和胶东育儿所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作以胶东育儿所乳娘英雄事迹为原型的舞台剧《乳娘》等,让广大师生在实际调研与体验中,传承革命红色基因。
“战士们的子弹已所剩无几,身体也极度疲惫,但为了给群众争取更多的转移时间,几名战士仍端起刺刀向相反的方向吸引敌人火力,且战且退,最终登上了马石山峰顶……”2022年9月13日,威海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与山东外事职业大学签署了校地共建合作长效机制。在签约仪式现场,2000多名大学新生聆听了《马石山十勇士》主题宣讲活动,引导和激励大学生从革命先烈的故事中坚定信仰、砥砺奋进,增强忧患意识。大二学生王培琰激动地说,“马石山十勇士的事迹让我热血沸腾,他们的担当与坚守激励着我,让我更加坚定了希望能接过他们手中的钢枪,为谱写富国强军新篇章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校门”无缝对接“营门”
“携笔从戎去,逐梦向战行”“青春风华正茂,参军无上光荣”“保家卫国终不悔,驰骋疆场献青春”……7月的山东外事职业大学校园万木勃发,绿意葱茏,燃情似火,十几种征兵宣传标语,挂满了校园角角落落。

“参军入伍报效祖国,已成为外大学子新风尚。”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学生处处长王磊介绍,自2020年以来,学校先后为部队输送520余名高素质学生兵员,其中2022年参军169人,入伍毕业生数占总入伍数的76.92%,涌现出了被评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陆军优秀士官标兵的第27任雷锋班班长牟振华,被武警新疆总队表彰为“最美边疆卫士”何建军,接过父辈的枪,祖孙三代立场从军报国的先进典型王福震,参加国庆70周年大阅兵、受到了习近平主席通令嘉奖的刘广巍、王家鑫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当我得知学校成立预征预储班的那一刻,儿时向往军营的梦想瞬间被唤醒了,第一时间就报了名。”2023年5月10日,山东省威海市首个高校预征预储班开班仪式,在山东外事职业大学举行。预储一班的范镇玮兴奋地说,感谢学校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培养军事兴趣、提高军事素质、指导应征入伍的平台,我一定珍惜这次机会,坚定意志、刻苦训练,培养艰苦奋斗的品质,争取早日顺利走入军营,建功立业。

近年来,针对部分应征青年缺乏长远人生规划、没有充分做好出“校门”进“营门”思想准备,平时缺乏锻炼,面对规范化管理、高强度训练,难以较快适应军营生活等问题,山东外事职业大学联合乳山市人武部经过多轮调研论证,通过探索专业技能人才兵员预征预储模式,拉近“校门”与“营门”的距离,向军队输送更多的技能型、工匠型人才。
“目前学校设有16个教学单位,开设67个本、专科专业,现有学生2万余人,兵员储备资源丰富。”山东外事职业大学保卫处处长李永茂介绍,他们依托退役军人之家和国旗护卫队两个军事社团,从外国语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城市学院等7个学院中,遴选学习成绩良好、思想信念坚定、参军热情强烈的优秀学生成立了4个预征班和4个预储班,班骨干从退役大学生士兵和国旗护卫队队员中选拔。预征预储班成立2个多月来,就有330名青年学子报名参加。
为进一步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兵役政策,激发广大他们建功火热军营的参军热情,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创新“一站式”服务,在政策咨询、体格检查、政治考核、学籍保留、学费补偿等方面,坚持全程全时服务,积极为学生解难帮困;成立国旗护卫队、退役军人之家等社团组织,在征兵宣传、升国旗、学生军训等活动发挥重要作用,让他们找到归属感和自豪感;在学校征兵工作站大厅设立“优秀大学生士兵荣誉墙”,定期推送优秀退伍大学生士兵先进事迹,通过榜样的力量进一步掀起大学生参军入伍宣传热潮。